《披纱巾的少女》拉斐尔知名作品赏析

《披纱巾的少女》知名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中文:《披纱巾的少女》

原名:《Woman with a Veil (La Donna Velata Raphael)》

作者名: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

作品时间:1516

艺术风格:文艺复兴盛期

作品大小:82 x 60.5 cm

制作材料:油彩、画布

藏馆:佛罗伦斯比提皇宫

国家:意大利

作品赏析

《披纱巾的少女》是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在1516年创作,《披纱巾的少女》是一幅文艺复兴盛期风格的艺术作品,作品材质由油彩、画布组成,作品尺寸有82 x 60.5 cm,目前收藏于意大利的佛罗伦斯比提皇宫。

纯白色的面纱.饰有金边.在米黄色和棕色之中.给人留下孤独的印象.并让我们看到头上那颗珍珠发出的亮光。年轻女子.头上戴着低调的面纱.将手放在自己的心上。

她的表情宁静.也许还有些关心.但是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布料将她的肩裹得严严实实.这是当时的传统.能庇护她免于窥探的眼睛骚扰。

在这样的距离上.我们又能对这个女子了解多少呢? 落在她身上的面纱隐藏了她真实的肤色.这样营造出一种神秘感.再加上她的端庄和优雅.这一切都让她看起来更美。

但是面纱的存在改变了人体的自然状态。面纱线条凛直朴素.把她的形象变得抽象.变得完全由心智构成。这血和肉构成的年轻女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理想化的概念。

这幅《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女郎闪光的眼睛.安详而略含倩笑的脸庞华.贵衣裙的百褶纹采用浅绦和银灰的调子来表现.与肌肤的色彩相辉映。

这种大胆的用亮色来转换色彩的手法.显示了拉斐尔对绘画语言的自如运用.在 16 世纪的西方油画中实属首创.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审美理想的女性。

在画家的心目中.这位平凡的冬娜‧薇拉塔是一种理想的女性美。可能拉斐尔真是以这一幅画上的女人.为其所有最成功的圣母像作模特儿的。

拉斐尔将面纱变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理想化模板。如此打扮的模特完美遵循几何法则:三角形的空间。三角形是稳定与和谐的形状.当它竖起来时.就更具美感。

三角形应用到这幅肖像的构图上.同时也不会影响它探索的意义。画作的结构与年轻女子的服饰交杂在一起.闪闪发光的图像放置在一个经典的平衡之中.仿佛把人类的脆弱置于一种永不过时的设计之内。

如果这幅画作的目的就是展现几何法则.那它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过于单调。这名女子的外貌不可避免地要展示在世界面前.如果画作只做到这单.那不就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吗?艺术家知道:真相要更为复杂.而且充满矛盾。

他着手表现的方式.就是打断布局.让女子的衣衫隆起和蜷缩。女子的左侧衣袖几乎要从画面中撑出来。她展开手指.仿佛在暗示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

在轻薄的面纱布料下.她看起来呼吸困难.仿佛内心暗暗孕育着一场风暴。衣服的皱褶一直延伸到缎子中.似乎在跟随她感情的波折航线。控制和挑拨这个女子的.是什么样的突发力量和狂野欲望? 而在外人眼中.她的美德就像一堵墙一般笔直.绝不会怀疑她.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她。

在面纱下面.命运将她置身于猛烈的力和漩涡中.而强有力的面纱包住和限制她所有的秘密思绪。

作者介绍

拉斐尔照片

作者名称:拉斐尔

原名:Raffaello Sanzio

生活年代:1483 ~ 1520

称号:文艺复兴画圣

更多作者介绍

拉斐尔出生於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斯之间马尔凯省的一个小镇乌尔比诺(Urbino),父亲是公爵的法院画家。拉斐尔在父亲的感染下,年幼时就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的着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为梵蒂冈教宗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园》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拉斐尔於 1520 年高烧猝逝於罗马,终年 37 岁,葬於万神庙。

文艺复兴盛期风格介绍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16世纪早期文艺复兴盛期是初期时艺术革命的顶点,用天赋才华在历史上形成巨大的转变,有三位显着的艺术家达文西Leonardoda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和拉斐尔Raphael。

在此时期活跃的艺术家有贝里尼GiovanniBellini,吉奥侨尼Giorgione和提香Titian,约1520年代文艺复兴盛期因过份夸张转而为矫饰主义Mannerism。

以上就是关于《披纱巾的少女》的作品信息,想要了解更多拉斐尔和文艺复兴盛期艺术作品,请关注老茶馆万事,感谢大家的支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

    暂无评论内容